法庭上,辩控双方律师唇枪舌剑、斗智斗勇、你来我往,层层揭示冤狱案情;要是某律师凭借个人智慧,推翻警方所有证据,实现惊天大逆转,剧情则会吸引更加大量的观众……这些是我们经常在香港电视剧和美国电影中所能看见的场景。
其实,100年前,这种场景已在我国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
1912年,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律师规范《律师暂行章程》,律师制度确立。学者傅国涌先生编著的这本《追寻律师的传统》,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源溯始,以上海本土律师及律师组织为观察对象,讲述民初律师行业的发端;中编着重展示民国律师的风采,既有刘崇佑、阮性存、张耀曾等人办理社会重大案件的经过,也有曹汝霖、包天笑、吴凯声等律师执业者的亲笔记录和口述。
下编浓墨重彩介绍陈独秀案、“七君子”案,直击历史现场。两案当事人的名字,我们听起来如雷贯耳,但是,对这两个“案子”,我们都不甚了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现代律师在其中(“七君子”中有4人本身就是律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案子辩清了哪些大是大非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这两个案子折射的意义,也许被人们有意无意低估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节选的《业律师领第一号证书》一文(出自《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其作者曹汝霖是人们熟知的“亲日大汉奸”、袁世凯“门下走狗”。可是,此文中的曹汝霖形象完全被颠覆,呈现出一个富有幽默感、同情心、随遇而安、不太注重功名利禄的法学知识分子,一个爱惜苍生、经常帮助普通民众打赢官司的正直律师。文章以浅白的文言写成,文字亲和。
不单单曹汝霖,本书还介绍了更多的趣人、趣事。有书评家指出,民国肇始,律师登上历史舞台,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为自身的职业伦理,维护人权,推动社会进步。本土律师的出现,令中国逐渐走向民主与法制化的道路,使动荡的时代、动荡的民族依然可以行进在进步之中。刘崇佑、章士钊、张耀曾、阮性存、吴凯声、吴经熊等一代又一代致力于民族法制事业的律师业者在法庭内外的不同努力,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民国以来律师制度本土化的曲折进程。
这“进程”,浓缩在这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