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凶杀人案死刑适用问题探讨

时间:2011-05-12 14:40来源:上海刑事辩护网 点击:
找法网刑事辩护专题网,雇凶杀人犯罪虽然不是市场经济发育出的毒瘤,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确实异乎寻常地猖獗。这种被美国量刑委员会等同于一级谋杀的严重犯罪① ,把金钱与罪恶的交易演绎到极致,把市场经济的负面价值以令人恐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保留死刑的时
  
     总之,通常情况下,雇凶杀人犯罪中的雇主和受雇者,前者是犯意的主动发起者,后者是在金钱的诱惑下,被动产生犯意者;前者是以金钱或者其他利益诱使他人参与犯罪者,后者是挡不住金钱的诱惑,铤而走险实施犯罪者;前者是在整体上组织、策划或者指挥实施犯罪者,后者是按照组织、策划实施犯罪者。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主观恶性比后者大,行为的危害性不小于后者,理应比后者承担更大的刑事责任,因此,无论是从预防犯罪的角度还是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来考察,在雇凶杀人犯罪中,雇主通常都比凶手更应当判处死刑。
参考文献:
①[美]美国量刑委员会:《美国量刑指南》,逄锦温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郭子贤:《雇凶杀人犯罪研究》,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③张英华:《雇凶杀人依法严惩》,载《法制日报》2000年6月19日第7版。
④腾讯新闻网:《吕德彬一审死刑》,资料来源: http: / /news. qq. com / a /20051004 /000263. htm。
⑤范春生:《亿万富翁袁宝璟雇凶杀人被执行死刑》,载《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3月19日第2版。
⑥ 搜狐新闻:《北海原社保局女干部雇凶杀人案二审宣判》,资料来源: http: / /news. sohu. com /20071207 /n253857145. shtml。
⑦新浪财经:《千万富翁李少波被杀案其妻雇凶杀夫一审领无期》,资料来源: http: / / finance. sina. com. cn /g/20070518 /09533606550. shtml.
⑧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91 - 92页。
⑨李束主编:《世界法学之最》,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5 - 6页。
[10]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11]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9 - 80页。
[12]左坚卫:《论中国传统死刑观的负价值》,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13]赵秉志、肖中华、左坚卫:《刑法问题对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1页。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5]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16]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7]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18]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页。
[19][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20]刘文:《雇佣犯罪问题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6期;王沛恒:《略论雇佣犯罪》,载《法学》1999年第1期。
[21]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9页。
[22]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9页。
[23]丁芝华:《雇佣犯罪的定罪与处罚研究———兼论主从犯分类理论的不合理性》,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
[24]王沛恒:《略论雇佣犯罪》,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1期。
[25]庞林、罗英:《雇佣犯罪问题研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26]马松建:《雇佣犯罪基本问题研究》,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27]陈兴良:《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
[28] [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55 - 356页。

 

 

------分隔线----------------------------